中国企业面对的首先是生存问题,是如何从“草根”到英雄的出路问题。从微观的角度考虑,中国品牌应带着两个角度去寻找出路
角度一:市场空白+大众需求=品牌初级定位
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:市场空白≠品牌定位。竞争者没有占领的市场空白,未必是企业可以选择的品牌定位。须知有些市场空白,其实是“品牌黑洞”。以白酒为例,市价50——60元的酒几近缺乏,不是没人看到这个市场空白,而是因为这个价位的酒,既达不到消费者送礼的心理价位,买来自己喝又嫌贵,是不折不扣的“黑洞”。所以,找到市场空白之后,还要用另一个标准来筛选,从而认定是不是有价值的品牌定位。
对于建设初期的品牌来说,市场空白和大众需求是品牌定位必须同时满足的双重标准。
市场空白即是:价格空白、产品空白、渠道空白、营销手段空白。大众需求即是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
只有同时占据市场空白,又能满足消费需求的角度,才是有价值的品牌定位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能启发其新需求的产品,总会第一时间占领其心灵阵地。
举一个例子,一家企业手里有一批陶瓷器皿,它原先是作为陶瓷工艺品来卖的。卖到哪里呢?欧美国家喜欢中式装饰品来装点家居,这个渠道是空白的。市场空白找到了,铺货!结果,销售不理想。老外消费者反映,你们的陶瓷器皿看起来不够精致,摆在家里不能体现主人的品位。怎么办呢?这家企业又充分分析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,发现这些器皿可以用来做花盆,虽然没有工艺品的精细,但做艺术花盆还是绰绰有余。角度的调整,催生了全新的品牌。由于既占据了市场空白(没有竞争者),又符合了大众需求(不愁销路),所以,大卖!
角度二:行业导向+消费潮流=品牌高级定位
由“品牌初级定位”到“品牌高级定位”的过渡是天然的。因为占据了市场空白,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优势塑造成行业导向,成为行业标杆,告诉竞争者“我们这一行的未来就应该是这样”。因为填补了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,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品牌塑造为消费的潮流,成为潮流的引导者,告诉消费者“不这样就是过时”。
代表了行业,代表了社会潮流,我们的身份不再是个体了,而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平台,是一面旗帜。我们不是一个人战斗,我们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利益。在这样一面旗帜下,既便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,又使我们的品牌免疫力大增——感冒了吗?哦,感冒的不只是我,是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;“拜托,爱上我吧,爱我就是爱中国;拜托,帮帮我吧,帮我就是帮大家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