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语录1】   如果不能改变事物的属性,
那么就去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。
  
〖解析〗           当每个行业都可以随随便便举出5到10个品牌的时候,毫无疑问,21世纪进入了“品牌战国”时代。
        这个品牌大于产品的时代,有两个特征和趋势值得我们去关注:
(1)同类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;
(2)同类品牌的差异越来越大。消费者可以一口气说出什么品牌的产品最好,却不能讲出好产品的标准在哪里?换句话说,消费者更多的是以品牌差异而不是以产品差异作为选择的依据。可以说,品牌的问题是一个完整营销体系的基础和根本问题。
那么品牌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?
        我们讲,品牌是阳光从某个角度穿过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投下的影子。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,产生的“影子”大小、形状也不同。由此可见,决定品牌差异的,不光是产品差异,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待产品的角度。
        在产品力暂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,角度是造成品牌差异的根本原因!
       世上没有不好的产品,只有定位错误的产品、营销方向偏离的产品。一个成功的品牌,通常“不在于你有多好,而在于大众认为你有多好;不在于你说了什么,而重要的是大众听进了什么。”
 
〖点评〗   品牌可以认为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。好印象是说出来的。  
   
【语录2】   中国品牌应带着角度去寻找出路。  
〖解析〗  

        中国企业面对的首先是生存问题,是如何从“草根”到英雄的出路问题。从微观的角度考虑,中国品牌应带着两个角度去寻找出路


角度一:市场空白+大众需求=品牌初级定位

       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:市场空白≠品牌定位。竞争者没有占领的市场空白,未必是企业可以选择的品牌定位。须知有些市场空白,其实是“品牌黑洞”。以白酒为例,市价50——60元的酒几近缺乏,不是没人看到这个市场空白,而是因为这个价位的酒,既达不到消费者送礼的心理价位,买来自己喝又嫌贵,是不折不扣的“黑洞”。所以,找到市场空白之后,还要用另一个标准来筛选,从而认定是不是有价值的品牌定位。
        对于建设初期的品牌来说,市场空白和大众需求是品牌定位必须同时满足的双重标准。
        市场空白即是:价格空白、产品空白、渠道空白、营销手段空白。大众需求即是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
        只有同时占据市场空白,又能满足消费需求的角度,才是有价值的品牌定位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能启发其新需求的产品,总会第一时间占领其心灵阵地。
        举一个例子,一家企业手里有一批陶瓷器皿,它原先是作为陶瓷工艺品来卖的。卖到哪里呢?欧美国家喜欢中式装饰品来装点家居,这个渠道是空白的。市场空白找到了,铺货!结果,销售不理想。老外消费者反映,你们的陶瓷器皿看起来不够精致,摆在家里不能体现主人的品位。怎么办呢?这家企业又充分分析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,发现这些器皿可以用来做花盆,虽然没有工艺品的精细,但做艺术花盆还是绰绰有余。角度的调整,催生了全新的品牌。由于既占据了市场空白(没有竞争者),又符合了大众需求(不愁销路),所以,大卖!
 

角度二:行业导向+消费潮流=品牌高级定位

        由“品牌初级定位”到“品牌高级定位”的过渡是天然的。因为占据了市场空白,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优势塑造成行业导向,成为行业标杆,告诉竞争者“我们这一行的未来就应该是这样”。因为填补了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,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品牌塑造为消费的潮流,成为潮流的引导者,告诉消费者“不这样就是过时”。
        代表了行业,代表了社会潮流,我们的身份不再是个体了,而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平台,是一面旗帜。我们不是一个人战斗,我们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利益。在这样一面旗帜下,既便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,又使我们的品牌免疫力大增——感冒了吗?哦,感冒的不只是我,是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;“拜托,爱上我吧,爱我就是爱中国;拜托,帮帮我吧,帮我就是帮大家。”

 

   

 

品牌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体!

品牌形象是构成企业无形资产的主体。通过标识、画册、包装、展示等形式传达信息,超越文字、语言、地域和国度的企业语言,成功的运用将增加在行业中的竞争力,为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奠定基础。